幽門螺旋桿菌是全球最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感染後不僅可能引發慢性胃炎,還會增加罹患消化性潰瘍與胃癌的風險(註1)。根據統計,胃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見癌症,更是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早在2015年,胃腸病學界就已正式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傳染病,並建議只要確診感染,就應積極治療、徹底根除(註2)。這也是為什麼,你不得不提高警覺!關於幽門螺旋桿菌該如何檢查與預防呢?營養師帶你一次看懂!

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具有螺旋狀的外型,可穿透胃的黏液內壁,加上能分泌尿素酶中和酸性,得以在胃部存活。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最新的國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胃癌是第8名,每年有超過2,000人因此失去生命。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危險因子之一,8成以上的胃癌與此菌感染相關。因此,降低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機率,就能有效減少胃癌發生的風險(註3)

幽門螺旋桿菌怎麼傳染?

1.經口傳染:

幽門螺旋桿菌常透過經口傳染,尤其是,家庭中或群體內出現感染者,又共用碗盤或杯子,就容易讓其他人跟著中標。所以只要避免共杯共食、使用公筷母匙,就是最簡單的預防方式。

2.糞口傳染:

先前在安養機構也發生過接觸感染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註4),加上手部衛生沒做好,導致糞口傳染,這也是為什麼勤洗手、保持環境乾淨與飲食清潔,仍然是防護的基本原則。

營養師提醒:其實,家人朋友一起吃飯完全沒問題,只要記得,分食時用公筷母匙、餐具各自使用,用餐前務必洗手,就能大大降低傳染風險,守護大家的健康。

感染後會有什麼症狀?

有些人完全沒感覺,有些人則可能出現,像是腹部不適、脹氣、容易打嗝、常感覺胃食道逆流,或者出現食慾不佳、噁心感,導致進食量變少,體重減輕等症狀。但營養師提醒,單憑上述症狀很難判斷是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必須靠檢查才能確診。

幽門螺旋桿菌檢查方式

主要有四種,分成「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註5)

▖侵入性

1.胃鏡切片

胃鏡搭配胃黏膜切片是最精確的侵入性檢查,能直接取樣檢查,同時評估胃部狀況。

▖非侵入性

1.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

受測者喝下測試液,接著測量受試者呼出的氣體來判斷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存在。過程簡單,幾乎不會造成任何副作用或不適感,是目前常見幽門螺旋桿菌之診斷性檢查,檢測費用也是非侵入性的檢測方式中最高。

2.糞便檢查

以免疫分析法,檢測糞便中幽門桿菌的抗原,也可檢測治療後評估除菌效果,檢測費用相對較低。

3.抽血檢查

測量血清中幽門桿菌的抗體,準確度較低,因即使感染後痊癒,抗體仍可能存在體內,無法判斷是原本的感染還是新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與健康風險

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和多種消化系統疾病有關,如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長期感染除了讓消化功能受影響,影響營養吸收與代謝,在1994年,幽門螺旋桿菌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歸類為明確的一級致癌物,世代追蹤研究發現,幽門桿菌感染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約為未感染者的六倍以上,因此,幽門螺旋桿菌被視為與胃癌風險高度相關(註5)

幽門螺旋桿菌治療

對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目前普遍採用的方式是四合一藥物療程,治療時間大約2週。這段期間必須規律按時服藥,不能自行停藥或減量,要依照醫師指示完成療程。治療結束後,還需要回診檢查,確認是否已成功清除細菌。

研究顯示,只要確實完成治療,不僅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還能讓胃部的發炎狀況逐漸改善,進一步減少癌前病變與胃癌發生率,可說是相當關鍵的一步。

 

幽門螺旋桿菌的日常預防小秘訣

1.餐桌衛生:

用餐時落實公筷母匙,避免共食或與家人口水接觸,降低經口傳染的風險。

2.良好習慣:

飯前、便後落實肥皂洗手,保持手部清潔,避免糞口途徑帶來感染。

3.健康生活:

均衡飲食、規律作息,提升免疫防護力,讓身體更有抵抗力。

4.定期檢查:

若家族中有人曾罹患胃癌,或自身有胃部不適,建議定期進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幽門螺旋桿菌常見 QA

Q1:台灣普遍嗎?

根據國內研究,台灣約有3成民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在部分原鄉高風險地區,盛行率甚至超過6成。同時,這些地區的胃癌發生率也比全國平均高,代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確實與胃癌風險息息相關(註3)

Q2:感染就一定會得胃癌嗎?

幽門螺旋桿菌雖然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但不是每個人感染後都會發展成胃癌。只要能及早檢測並接受完整的除菌治療,就能大幅降低相關風險。

Q3:胃藥能治好嗎?

單靠一般胃藥是無法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胃藥通常只能緩解胃酸刺激或不適症狀,並不會消滅細菌。要真正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需要依照醫師處方進行完整的療程,才能有效除菌並降低胃癌風險。

Q4:沒有症狀也需要檢查嗎?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常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期潛伏,仍會影響健康,增加胃部疾病甚至胃癌的風險。特別是有家族胃癌病史或屬於高風險族群的人,建議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及早處理,比症狀出現後再治療更加安心。

Q5:會傳染給家人嗎?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透過經口或糞口傳染,例如共用餐具,或手部衛生不佳,都可能增加家人間的感染風險。不過,只要落實公筷母匙、餐具分開使用、勤洗手等日常防護,就能有效降低傳染機率。

Q6:治療成功率高嗎?會復發嗎?

只要依照醫師指示規律完成整個療程,幽門螺旋桿菌的成功根除率通常可達9成,也就是大多數人都能有效除菌。但治療後仍應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與衛生措施,以降低再次感染的風險。

Q7:政府有補助檢查嗎?

國健署自2024年8月起,在全國10個縣市試辦「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計畫」,45至74歲的民眾可終身接受一次糞便抗原檢驗。但要注意,目前僅限於有參與試辦的縣市與合作醫療院所,才有這項服務(註3)

若不在計畫範圍內,想要檢測的民眾也可以選擇自費檢查,例如碳-13尿素呼氣試驗或糞便抗原檢驗;另外,如果因其他原因需要做胃鏡檢查,也能同時請醫師評估是否進行切片檢測是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看似常見且與胃癌等疾病的風險息息相關。但好消息是,只要及早檢測、規律治療並搭配日常的衛生習慣,多數人都能有效降低風險。別等到症狀出現才行動,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最簡單卻最重要的防護。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從今天的一個小小改變開始。

 

參考資料:

(1) FitzGerald, R., & Smith, S. M. (2021). An overview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Helicobacter pylori, 1-14.

(2) Lee, Y. C., Dore, M. P., & Graham, D. Y. (2022).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73(1), 183-195.

(3) 遠離「胃」險 減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讓「胃」來越健康,https://reurl.cc/pYVrRa,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4/02/24。

(4) 胃癌防治邁大步 幽門螺旋桿菌篩檢及除菌8大問,https://reurl.cc/x3kaZE,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5) 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111年8月第一版,衛生福利部。


 

本文作者:tenland®營養師 郭師妙

國家高考合格營養師及國家高考合格護理師

專長:營養諮詢/營養教育推廣專業授課/菜單設計/營養分析/健康活動推廣

介紹:擁有超過15年教學醫院與護理之家臨床經驗,除了營養專業外,同時也熱衷空中瑜珈、健身運動,深信飲食與運動,對健康有絕對重要性,想提醒大家,永遠記得健康是第一,也應該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