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可見肝臟對我們的重要性。肝臟在人體中扮演多種關鍵角色,像是代謝食物、解毒、製造分泌膽汁,甚至幫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
肝臟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平時不會發出警訊,往往等到檢查報告亮紅燈或出現症狀時,才驚覺問題嚴重。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有1萬3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或肝癌。本篇文章將由營養師帶你了解肝臟受到感染的各類型態、肝臟的相關檢查,以及正確的養肝之道。
如果身體是一座城市,那肝臟就是負責處理垃圾的中央清潔廠。正常的時候,它勤奮,默默幫你消化處理各種代謝廢物和外來物質。但當肝臟,受到傷害,例如被病毒、酒精、藥物、不當的飲食習慣輪番轟炸,長期負擔超載,引起肝細胞發炎、甚至壞死,就會開始罷工,這就是肝炎。
讓肝臟發炎的原因有很多種,一般來說可分成(註2)(註3):
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見的病毒型肝炎依型別可分為A型、B型、型、D型、E型肝炎。
因接觸藥物或化學物質,產生過敏反應或直接的毒性作用,進而傷害肝臟。
長期飲酒使肝細胞受損所引起的發炎反應。
肝細胞長時間堆積過多脂肪,導致發炎與損傷。
猛爆性肝炎就像一場大型爆破,沒有太多預警,瞬間讓整個系統陷入癱瘓。會引起猛爆性肝炎的原因,多半是從急性肝炎或其他肝臟問題變本加厲而來,也因此才會建議,有肝炎的人應該要定期追蹤,因為很多人平常完全沒感覺,等到真的出事時,可能已經錯過最佳處理時機。
1.病毒性肝炎
(1)A型、E型肝炎:經由糞口途徑傳染,簡單說就是吃到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就可能感染。常見風險食物有冷盤、沙拉、三明治等。
(2)B型、C型、D型肝炎: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染,和吃東西無關。常見途徑包括打針、刺青、穿耳洞、針灸或共用牙刷、刮鬍刀等;性行為也可能傳染。若媽媽本身帶有B型肝炎,生產時也可能傳給寶寶。
2.化學性肝炎
長期接觸有毒化學物質或有毒藥物,如有機溶劑、多氯聯苯、氯氣、磷等,就可能傷害肝臟。特別是在密閉空間工作、容易吸入或接觸揮發性化學品的人,風險更高。
3.酒精性肝炎
長期過量飲酒,加上不當的生活習慣,引起肝臟發炎。酒精性肝炎常見於酗酒者,雖然不是所有人喝多酒都會得到,但若確診酒精性肝炎,又繼續酗酒可能會有很高的風險導致肝功能惡化甚至於死亡。
4.脂肪性肝炎
當飲食習慣不佳,攝取過多高糖高脂食物,加上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找上門,讓你的肝臟堆積太多脂肪,超過肝細胞能處理的量,就可能引起脂肪性肝炎。
許多肝炎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也因此常讓人忽略肝的健康,想知道你的肝好不好,不能只是靠猜測,必須靠科學化的檢查(註5):
抽血檢查GPT(ALT)和GOT(AST)可以了解肝臟是否受損。這兩種酵素主要存在於肝細胞內,當肝細胞受傷時,會釋放到血液中,因此數值升高。
不過要注意,GPT、GOT升高代表肝臟受損,但不一定和嚴重度成正比。且GPT、GOT數值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肝病的可能性,例如有些肝硬化患者檢驗值可能正常。簡單來說,GPT、GOT只是肝功能檢查的一部分,還需要搭配其他檢查與醫師綜合判斷,才能真正了解肝臟健康狀況。
另外,也可以透過抽血檢查特定抗體,確認是否感染肝炎。例如,檢驗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如果結果呈現陽性,表示曾感染B型肝炎,且具有傳染力為慢性帶原者。
腹部超音波能檢查肝臟等器官,非侵入性也不會有疼痛感,檢查方式無副作用。常用來觀察肝臟大小與健康狀況,也能協助診斷脂肪肝、肝硬化、肝腫瘤等,能幫助早期發現肝的病變,是保護健康的重要工具。
營養師提醒:不論是那一種檢查,營養師都要提醒,定期追蹤比等到症狀明顯再檢查要划算一百倍。
用餐前、或接觸食物之前、接觸體液後,都應該使用肥皂洗手,避免用共餐具、共用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共用針頭等,以防止病毒傳染。
接種可預防的肝炎疫苗,如A型與B型肝炎目前皆有疫苗可接種。在台灣B型肝炎疫苗已納入國家兒童預防接種計畫,建議家長按時帶孩子接種(註4)。
像是避免不必要的打針、輸血、刺青等,以及不安全的性行為或是多重性伴侶,且性行為時應全程使用保險套,採取安全性行為尤佳。
若已罹患肝炎,應定期回診追蹤,接受肝功能和超音波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並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
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不飲生水、不吃不符合食品衛生安全的餐點,三餐定時定量,避免加工食品、大魚大肉,減少高油高糖、油炸物等,也要留意食品的新鮮度,台灣氣候潮濕,如果食品沒有妥善保存很容易造成黴菌感染,尤其是黃麴毒素的孳生,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機構(IARC ) 己將黃麴毒列為1級致癌物,即對人類具有明確的致癌風險,長期攝入可能導致肝硬化、肝癌等。飲酒必須適量也是很重要的,過量飲酒會導致肝細胞損傷,長期飲酒輕者會引起脂肪肝,重者則演變成酒精性肝硬化,甚至更嚴重的肝癌。
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充足睡眠、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抽菸、二手菸、熬夜與過度勞累,不意擅自服用藥物、聽信偏方,才能幫忙肝臟修護與維持健康。
部分型肝炎會是傳染,但傳染途徑則因肝炎類型而異。A型與E型肝炎主要經由糞口為傳染途徑,而B型、C型和D型肝炎則主要經由血液和體液傳播。
來源不明、成分複雜、劑量過量的保健食品,長期下來確實可能增加肝臟負擔,進而影響肝臟健康。
肝炎患者在考慮是否服用保健食品前,應諮詢醫生或營養師的專業意見。 雖然有些保健食品宣稱有護肝效果,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且可能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甚至對肝臟造成額外負擔,營養師建議,肝炎者應先檢視自己的飲食與生活方式是否需調整,並非一昧吃保健食品。
肝炎患者在急性期應充分休息、避免劇烈運動,避免加重肝臟負擔。但對於慢性肝炎者,如脂肪性肝炎,適度運動,則有助於降低脂肪堆積和改善肝功能。但仍需注意運動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疲勞(註1)。
肝炎患者不應該喝酒,且不論是哪一類型的肝炎,酒精都會對肝臟造成額外負擔,加劇病情,甚至可能導致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後果。長期過量飲酒會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務必戒菸酒、維持良好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避免成分不明藥物與保健品,最後,定期檢查才是長期穩健的保護。
營養師的重點提醒:前陣子新聞大肆報導某名人因猛爆性肝炎住院,眾說紛紜,當中也有媒體結論,認為是吃太多保健食品所造成。但身為營養師,我要提醒大家:別隨新聞起舞,很多報導沒有查證,只是聳動標題,卻容易誤導大眾。
保健食品並不是洪水猛獸,但也絕不是「吃了就百毒不侵」。要正確看待,請把握以下三個重點:
挑選有完整標示、來源清楚、逐批檢驗的大廠牌。
避免來路不明、誇大療效、成分複雜或添加許多不必要添加物的產品。
成分單純、天然萃取、品質把關,才是真正對健康友善的保健品。
劑量絕不是越高越好,所有的營養素都有最佳範圍,過量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遵守適量原則,選擇劑量合宜、成分單純的產品,才是長期保養的關鍵。
生活習慣比任何補充品都重要:戒菸、戒酒、不熬夜與安全性行為。
健康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多蔬果。
定期健康檢查,追蹤肝功能。
保健食品可以是健康的助力,但關鍵在於慎選、適量、搭配好習慣。而真正養肝之道,不靠聳動新聞或神奇補品,而是讓肝臟過得輕鬆自在。
參考資料:
(1)Kaya, E., & Yilmaz, Y. (2021). 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 a multi-systemic disease beyond the liver.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 10(2), 329.
(2)Negro, F., & Lok, A. S. (2023). Hepatitis D: a review. Jama, 330(24), 2376-2387.
(3)Shi, Y. W., Yang, R. X., & Fan, J. G. (2021).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with concomitant hepatic steatosis: Current evidence and opinio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7(26), 3971.
(4)衛服部:肝病簡介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16&pid=1128
(5)國家肝炎及肝癌防治計畫 (2021-2025年)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16&pid=16863
本文作者:tenland®營養師 郭師妙
國家高考合格營養師及國家高考合格護理師
專長:營養諮詢/營養教育推廣專業授課/菜單設計/營養分析/健康活動推廣
介紹:擁有超過15年教學醫院與護理之家臨床經驗,除了營養專業外,同時也熱衷空中瑜珈、健身運動,深信飲食與運動,對健康有絕對重要性,想提醒大家,永遠記得健康是第一,也應該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