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在現代忙碌的生活中,葉黃素幾乎成了人人必備的保健補給品。但你知道葉黃素該怎麼吃嗎?除了藉由保健品補充,日常飲食中還有哪些來源?有哪些功效,該如何挑選葉黃素?本文將帶你了解葉黃素食物來源、適合補充的族群、常見問題與挑選重點,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補給方式。
葉黃素(Lutein)是脂溶性的天然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的一種,廣泛存在於蔬菜、水果、穀物以及蛋黃中。葉黃素屬於光合色素,在植物中參與光合作用,吸收藍光到青綠光的光能並將其傳遞給葉綠素,同時對植物顯色有一定影響。雖然名稱中有「黃」字,但葉黃素多與葉綠素共存於深綠色蔬果中,因此許多富含葉黃素的蔬菜菜葉仍以綠色為主。
對人體而言,葉黃素是重要的營養素,但人類無法自行合成,只能透過飲食補充,且需與油脂共同攝取才能被有效吸收。
人體雖然不能自己合成葉黃素,但其實葉黃素也存於我們的身體中,並且是保健的重要關鍵,讓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任務更加輕鬆自在。
除了滿足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葉黃素其實還可以維持生理機能正常運作。
近年來,也有國際研究發現,葉黃素對保持養顏美容有所幫助。
葉黃素的營養是我們維持健康狀態的關鍵角色,提供必要的養分,保持健康。
在結構上來說,葉黃素有「游離型(Free Form)」與「酯化型(Ester Form)」兩種。兩者皆存在於自然之中,也都對身體有幫助。
酯化型葉黃素的分子結構中,含有脂肪酸(Fatty Acid),在金盞花等植物中含量高。由於結構較複雜且穩定,可以保存較長時間,因此許多保健食品會選擇使用酯化型葉黃素以延長保存期限。但人體吸收酯化型葉黃素需要先將其變為游離型,經過「溶解」和「去酯化」兩個過程,吸收速度可能較慢。
相反,游離型葉黃素不含脂肪酸,以小分子形式存在,是深綠色蔬菜中較常見的形式。游離型葉黃素吸收步驟較少,因此吸收速度較快。
不過,其實有不同的國際研究都指出,最終人體對游離型與酯化型葉黃素的吸收利用其實差異不大。無論選擇哪一種型態,葉黃素都需要搭配脂肪,才能被有效吸收利用。
玉米黃素(Zeaxanthin)是葉黃素的結構異構體,兩者分子組成都一樣,只是排列方式略有差異。玉米黃素同屬於類胡蘿蔔素,並通常和葉黃素同時出現在天然食物中,兩個營養素可以說是相輔相成。
在保健食品的配方中,葉黃素也多和玉米黃素一起。有研究指出,葉黃素和玉米黃素 5:1 的比例,對身體機能具有潛在益處。
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植物色素葉黃素,葉黃素營養只能仰賴飲食。無論是從一天三餐,還是額外的營養保健品,都能幫助我們獲得所需的葉黃素。
目前沒有研究顯示服用葉黃素可能會造成健康威脅,例如產生毒性或影響胚胎正常發育。因此,葉黃素可以說是相對安全的營養素。但若連續 20 週,每日攝取超過 15 毫克的葉黃素,有可能讓皮膚轉黃。
此外,在 2016 一篇針對特定個案的論文中,一位青光眼年長女性長達 8 年每日補充 20 毫克的葉黃素,並同時從飲食中攝取大量葉黃素,最終導致眼睛晶體出現結晶。因此,葉黃素並非「愈多愈好」。若同時從多種來源攝取葉黃素,更要注意是否有長期過量的情況。
原則上,葉黃素雖除了長期攝取過量可能會造成一些身體變化,相對安全無副作用,但補充過多,對身體沒有額外的好處。反之,若攝取不足,則難以發揮效果,因此「適量剛好」最重要。。
為發揮功效,研究普遍建議每日攝取約 6 毫克的葉黃素。至於安全上限,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不過,美國國家研究所(NEI)於 2006 至 2012 年進行的 AREDS2 研究中,採用每日 10 毫克的葉黃素,並未出現安全性問題,因此一般認為每日 6~10 毫克葉黃素為安全攝取量範圍。而台灣衛福部也建議每日不得攝取超過 30 毫克。
深綠色蔬菜與黃色蔬果中多可找到葉黃素的蹤跡,而此外蛋黃、部分堅果與穀物中也含有一定的葉黃素養分。常見的葉黃素食物來源有:
深色蔬菜:菠菜、羽衣甘藍、蘿蔓萵苣、芥菜、綠花椰菜、豌豆、荷蘭芹、地瓜葉
黃色蔬果:黃色玉米、南瓜、胡蘿蔔、甜椒、南瓜、柳橙、奇異果
其他:蛋黃、榖物、開心果
由於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常同時存在於食物中,下表整理了常見食材中這兩種營養素的含量(每 100 公克,約略值)。若僅有葉黃素數據,已特別標註。
品項 | 每 100 克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約略) |
---|---|
地瓜葉 | 14.7 毫克/100 克 |
嫩菠菜(Baby spinach) | 6.02 毫克/100 克 |
菠菜 | 7.92 毫克/100 克 (葉黃素 7.4 毫克/100 克) (玉米黃素 0.5 毫克/100 克) |
羽衣甘藍(生) | 6.26 毫克/100 克 |
蘿蔓萵苣 | 2.31 毫克/100 克 |
芥菜 | 3.73 毫克/100 克 |
綠花椰菜 | 1.4 毫克/100 克 |
綠豌豆 | 2.48 毫克/100 克 |
荷蘭芹 | 5.56 毫克/100 克 |
黃色玉米 | 0.64 毫克/100 克 |
南瓜 | 1.5 毫克/100 克 |
迷你胡蘿蔔(生) | 0.36 毫克/100 克 |
青椒 | 0.34 毫克/100 克 |
紅椒 | 0.05 毫克/100 克 |
柳橙 | 0.13 毫克/100 克 |
奇異果 | 0.12 毫克/100 克 |
開心果 | 2.9 毫克/100 克 |
蛋黃 | 葉黃素 0.61 毫克/100 克 玉米黃素 0.54 毫克/100 克 |
由於葉黃素對我們身體有許多好處,大多數人都建議適度攝取足夠的葉黃素。特別是長時間暴露在強光下、經常閱讀或長時間盯著電腦與手機螢幕的人,更需要注意葉黃素的補充。無論是學生、上班族、3C 重度使用者、長輩,或是戶外運動愛好者,都可以透過適量攝取葉黃素來維持。
A:目前研究並未發現明確的食物交互作用,但研究發現部分膳食纖維可能會影響葉黃素的吸收,而高劑量的 β-胡蘿蔔素可能會和葉黃素競爭吸收,導致葉黃素吸收效果下降。
此外,如果有在服用藥物,建議和專業醫療人員諮詢,是否會和有葉黃素產生作用,引發潛在健康問題。
葉黃素全天都可以補充,但因為是脂溶性的營養素,建議與三餐一同攝取,利用三餐中的油脂吸收。
葉黃素需要一段時間持續補充,才會顯示效果。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情況與生活習慣不同,葉黃素實際起作用的時間也因人而異,數週到數月都有可能。
前面段落提過,游離型和酯化型最終的吸收效果差異不大。然而是游離型人體吸收利用的速度較快,對身體來說工作量較小,因此如果有消化不良等問題,建議選擇游離型的葉黃素保健品。
確認原料是否來自穩定來源、品質是否一致,並檢視是否有科學認證,以及確認葉黃素保健品的保存效果。
保健品中的葉黃素含量,至少超過 6 毫克,並少於 20 毫克。如果平常飲食中,已經有習慣攝取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則保健品劑量可適度降低。
葉黃素保健品有許多不同的種類,藥錠、膠囊、果凍、飲料等。雖然對吸收葉黃素本身影響不大,但可能會在無形中,吃下過多添加物。果凍和飲料在製作過程,可能會為了口感加入精製糖。而藥錠型的葉黃素,則需要另外加入賦形劑。
保健品通常會搭配多種營養素一起,同時輕鬆補充。葉黃素搭配的複方,也不是簡單的學問。為了葉黃素吸收,建議避免選擇有 β-胡蘿蔔素的配方。
葉黃素由植物中萃取,素食者可安心食用。但純素食者在挑選葉黃素時,也要注意配方中的其他品項、材料是否符合自己的飲食習慣。
tenland【晶亮禮物】C3G 金盞花葉黃素玻尿酸,嚴選美國 NutriScience 原廠授權 OptiLut®金盞花萃取葉黃素,金盞花生長期間不使用殺蟲劑,可溯源至種子,來源一清二楚。且製成符合美國 USP 藥品級規範,無添加修飾澱粉,為葉黃素品質嚴格把關,只給你最純淨自然的營養,同時兼顧環境永續發展。
【晶亮禮物】葉黃素與玉米黃素採 10:2 的黃金比例,並搭配瑞士藥典級山桑子與日本丘比專利玻尿酸,純淨配方一次補足!
參考資料: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715043/
https://fdc.nal.usda.gov/food-details/1999633/nutrients 食物中的葉黃素含量
https://www.macular.org/wp-content/uploads/2016/05/lutein.pdf 葉黃素含量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1%89%E9%BB%83%E7%B4%A0
https://www.webmd.com/diet/foods-high-in-lutein
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2008/project_3.html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641336/ lutein & cognitive function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168000/ lutein & skin health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855854/ lutein & skin protection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677121/ free form vs ester form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794653/ free form vs ester form
https://talcottlab.tamu.edu/wp-content/uploads/sites/108/2019/03/Lutein.pdf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316622149904 free form vs ester for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56464619306954
https://www.webmd.com/diet/foods-high-in-lutein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8E%89%E7%B1%B3%E9%BB%83%E7%B4%A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135032/ lutein & zeaxanthin ratio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705341/
【本文由tenland®編輯團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