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秋冬,有些人會開始覺得「心情變得灰灰的」。明明沒發生什麼事,卻總提不起勁、容易疲倦、甚至特別想吃甜食或睡更多覺。如果你也有這樣情況,可能是碰上了季節性憂鬱。

什麼是季節性憂鬱?天氣真的會影響心情嗎?

季節性憂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SAD),是一種隨季節變化出現的情緒低落狀態。與一般的憂鬱症不同,SAD 具明顯時間性,症狀多半出現在秋冬季節,在春夏時自然緩解,且這種季節性的情緒起伏,持續至少兩年以上才可診斷為SAD(註4)

其實,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觀察到,憂鬱不一定是身體內在失衡所致,而可能與氣候、體質及外在環境密切相關。連續陰雨、日照減少、氣溫驟降,或冬季時戶外活動下降,都會影響人體的生理節律。當陽光減少、作息改變,活動時間變短,大腦情緒調節物質也可能受到干擾,進而讓人感到更憂鬱、疲憊或無力(註2)

季節性憂鬱的常見表現有哪些?

季節性憂鬱(SAD),俗稱秋冬型憂鬱症,在秋冬季節復發的憂鬱症。發作時,症狀可能持續數週至數月,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常見的表現包括(註5)

1.活動力下降

經常情緒低落、無法提起興趣,對原本喜愛活動失去熱情和動力。

2.睡眠時間延長

感到特別疲倦,想要長時間睡覺,日常活動量顯著減少。

3.食慾改變

進食量增加,特別對甜食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強烈渴望。

4.專注力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效率明顯降低,容易感到分心疲倦。

5.社交意願減少

希望遠離人群,渴望獨處,與他人互動的興趣顯著減弱。

為什麼秋冬容易季節性憂鬱?

季節性憂鬱的具體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完全明瞭,但研究顯示,這種情況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原因包括晝夜節律的變化、神經傳導物質系統的功能失調,以及遺傳易感性等。

其中,秋冬季節日照時間縮短是主要因素之一。陽光減少會打亂人體的生理節律,導致白天缺乏動力,而晚上則難以安穩入睡。這種節律偏移讓人更容易感到疲倦和沮喪。

營養師補充:秋冬季節氣溫降低,戶外活動減少,加上節慶壓力,如年底工作壓力和年節開支等,都可能會加劇情緒低落,讓人更容易進入情緒低潮的狀態(註5)

誰比較容易罹患季節性憂鬱?

季節性憂鬱不限於特定族群,但根據研究與臨床觀察,以下幾類人相對較容易出現此類情緒困擾(註1)

1.年輕族群

研究發現,約18至30歲左右的年輕人,較容易受到季節變化影響,出現情緒起伏。

2.居住在高緯度、日照時間較短的地區

陽光照射不足,容易干擾生理時鐘,影響情緒調節。

3.長時間待在室內、缺乏陽光接觸的人

如辦公室工作者,日常日照攝取不足,容易影響身心狀態。

4.女性

研究顯示,女性罹患季節性憂鬱的機率略高於男性,可能與荷爾蒙變化有關。

5.有家族情緒病史者

若家中有人曾有憂鬱症或季節性情緒低潮經驗,個人發病風險也會相對提高。

6.壓力大、作息不規律者

長期壓力或生活作息混亂,容易身心失衡,增強對季節變化的敏感度。

如何改善季節性憂鬱?五個方法幫助情緒轉晴

季節性憂鬱雖然令人困擾,但透過調整日常生活習慣,有機會有效緩解症狀。以下5個方法,幫助你在秋冬季節中穩定情緒、找回生活的節奏:

1.多親近陽光

每天安排時間接受日照,例如早晨散步或下午外出走走,哪怕只是短短15~30分鐘,都能有效提升體內「快樂荷爾蒙」血清素的分泌。即使在冬季,戶外自然光依然有明顯的提振精神作用。

2.維持規律作息

每天固定時間上床睡覺與起床,即使在放假時也盡量維持節奏,避免過度賴床。穩定的生理時鐘有助於調節荷爾蒙分泌,進而穩定情緒波動。

3.均衡飲食,補充關鍵營養

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全穀類、新鮮蔬果等天然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與維持大腦功能,間接調節情緒,並且建議減少精緻糖、油炸與高熱量加工食品的攝取。均衡飲食不僅能補充能量與營養,更是支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第一步。

4.適度運動

確鑿證據表示,規律運動是提升情緒的天然良方。無需高強度訓練,每天進行約30分鐘的輕度至中度運動,如散步、瑜珈、伸展或騎腳踏車,都能促進放鬆,讓身體自然釋放愉悅感。

5.保持社交與培養興趣

即使感到提不起勁,也別完全封閉自己。選擇輕鬆的社交方式,如與朋友通話、參加線上聚會、從事喜愛的活動,如繪畫、閱讀、烘焙等,都能為生活帶來正面感受,減少孤獨感。

季節性憂鬱會自己好嗎?

有些人到了春天、日照增加後,情緒確實會自然好轉;但若每年都重複出現,或已影響到生活與工作,及早尋求專業諮詢或心理支持,獲得更專業的協助,幫助自己更快走出陰霾。

季節性憂鬱的常見QA

Q1.季節性憂鬱症通常會持續多久?

大多數人在季節轉換後,如春季來臨,症狀會逐漸緩解。但每個人症狀持續時間不同,有些人可能持續數週,有些則可能長達數月。

Q2.季節性憂鬱症和一般憂鬱症有什麼不同?

主要差異在於發作時間與規律性。季節性憂鬱會週期性地在特定季節出現,常見於秋冬,而一般憂鬱症則不受季節影響,可能隨時發作,且通常症狀更持續性。

Q3.光照療法真的有用嗎?

光照療法(Light Therapy)是治療季節性憂鬱常見輔助方法之一。透過模擬自然陽光,調節體內生理節律,需由專業人員評估後使用,以確保安全與效果。

Q4.有沒有推薦的營養素可以幫助改善季節性憂鬱?

留意均衡飲食中的維生素D、維生素C、B群等營養素(註4),達到調節生理機能、幫助入睡。透過攝取多元化的營養素,進而提升生活品質,也能達到健康維持。

Q5.季節性憂鬱可以預防嗎?

從調整日常生活習慣,例如建立規律作息、保持運動習慣、增加日照時間著手,提前照顧好情緒,維持穩定節律。

Q6.季節性憂鬱症需要吃藥嗎?

若調整日常生活習慣,仍無法改善情緒問題,且已明顯影響生活,建議尋求專業評估,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

Q7.夏天也會有季節性憂鬱嗎?

的確有部分人在夏季出現情緒低落的情形,稱為「夏季型季節性憂鬱」,又稱反向季節性情感障礙(reverse SAD)(註3)

營養師貼心提醒:讓陽光與營養都照進生活裡

當季節轉換、氣溫驟變時,別忘了照顧心情也要從飲食開始。均衡飲食搭配原型食物、適度活動、規律作息,都是讓身心維持穩定的關鍵。若平時外出少、日照不足、飲食不均衡,也可搭配以植萃有效成分為基底的營養補充品,達到營養補給,輕鬆維持能量與好心情。讓自己在每一個季節,都能擁有溫暖而穩定的日常。

 

參考資料:

(1)Field, T. (2024).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 Nar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Neurology, 2(1), 1-8.

(2)Holst, J. (2021). When the bile turns black: on the origins of melancholy.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47(6), 839-849.

(3)Ibrahim, M., Alizai, H. N. K., Shahid, I., & Malik, M. H. (2025). A Case Report of Summer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n Underrecognized Condition in Tropical Regions.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22(1-3), 51.

(4)Jahan-Mihan, A., Stevens, P., Medero-Alfonso, S., Brace, G., Overby, L. K., Berg, K., & Labyak, C. (2024). The role of Water-Soluble vitamins and Vitamin D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in adults. Nutrients, 16(12), 1902.

(5)Rothenberg, M., Nussbaumer-Streit, B., Pjrek, E., & Winkler, D. (2024). Lifestyle modification as intervention for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174, 209-219.

 


 

本文作者:tenland®營養師 郭師妙

國家高考合格營養師及國家高考合格護理師

專長:營養諮詢/營養教育推廣專業授課/菜單設計/營養分析/健康活動推廣

介紹:擁有超過15年教學醫院與護理之家臨床經驗,除了營養專業外,同時也熱衷空中瑜珈、健身運動,深信飲食與運動,對健康有絕對重要性,想提醒大家,永遠記得健康是第一,也應該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