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琳瑯滿目,從增強體力、營養補給,到幫助代謝、調節生理機能,看了好心動。但你知道嗎?保健食品並非人人適用,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選擇保健食品更不應該只是「廣告看起來不錯」或「朋友推薦有效」這麼簡單!

這次就讓營養師帶你一次搞懂:慢性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保健食品?選購時該注意哪些細節?學會5大挑選原則,找出你真正該改善的重點,讓你吃得安全、補得剛好!

糖尿病、高血壓、洗腎患者可以吃保健食品嗎?

答案是:「可以,但必須謹慎挑選」。保健食品的角色,是補足營養缺口,不是用來治病或逆轉健康。如果本身有慢性病,在選擇保健品時,必須考慮的事情就更多,例如:

  • 保健食品所含成分與服用藥物是否有交互作用?

  • 是否含有不適合自己或多餘的添加物?

  • 所含的劑量是否安全?

  • 產品是否通過各項檢驗?

  • 有無清楚標示所有成分與必要警語?

營養師補充:保健食品的使用,應視個人需求與體質謹慎評估。對於特殊族群,正確判斷「自己需不需要」比「吃什麼」還重要。

糖尿病、高血壓、洗腎病友挑選保健食品的5大原則

挑選原則1. 成分標示是否完整透明?

購買保健食品前,第一步就是看清楚每項原料名稱與含量。標示不明確、僅用模糊不清字眼帶過,讓人看得霧沙沙,那就得踩住煞車。清楚透明的標示,代表品牌願意負責,也讓消費者安心知道自己吃進什麼。

挑選原則2. 有沒有不必要的添加物?

人工色素、香料、甜味劑、果汁粉、防腐劑、二氧化矽、硬脂酸鎂等化學添加物,對一般人就是多餘的負擔,對於洗腎病友或需控制鈉磷鉀攝取的朋友來說,更可能引發不必要的風險。選購時,務必優先挑選「零添加物」的產品,保護自己更安心。

挑選原則3. 是否通過第三方檢驗?

合法的保健食品製造廠,應通過ISO22000、HACCP等製造認證,而優良的品牌,會自發性送檢,如:西藥成分、重金屬殘留、微生物檢測、塑化劑、農藥殘留等檢驗。如果產品有標示「檢驗合格」、「無農藥殘留」等檢驗報告,都能作為信賴指標之一。

挑選原則4. 與藥物是否有交互作用?

某些草本成分或營養素可能會與藥物產生加乘或抵銷作用,影響用藥安全。例如:人參、銀杏可能與抗凝血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增加出血風險。而保健食品內添加的糖、果汁粉也可能影響血糖變化。因此,若本身有服藥習慣,選擇保健食品前,務必諮詢你的醫師或營養師。

挑選原則5. 有沒有清楚的警語與法規標示?

合格的保健食品會根據法規標示警語,例如:「腎功能不全者使用前,請諮詢醫師」、「嬰幼兒、孕婦、老年人及腸胃功能不佳者不宜食用」、「十五歲以下小孩、懷孕或哺乳期間婦女及服用抗凝血藥品(warfarin)之病患,不宜食用」,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對你健康提醒。選擇標示完整、願意提醒消費者的廠商,才是負責任的品牌。

沒寫在成分表裡的資訊,請你勇敢提問!

有些電解質(如鈉、鉀、磷)可能不是主成分,卻仍存在產品之中。對於洗腎病友、需控制電解質的族群來說,在購買前,可主動詢問廠商客服,請對方提供未標示資訊。能夠清楚回應,提供相關檢驗資訊的品牌,才是真正負責任、值得信賴的選擇。

 

買保健食品前,請先「停、看、聽」的三步驟

1.停下手:

看到廣告詞被吸引,先冷靜,不衝動購買。

2.看標示:

查看是否有完整成分表、及時更新的檢驗報告。

3.聽專業:

有疑問,應尋求營養師、醫師建議,不自行服用。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治療,選對產品正確服用,才能真正為健康加分!

健康的第一步,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比起吃保健食品更重要的事,是先回頭檢視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改善健康第一步不是急著「補充什麼」,而是「改變什麼」。你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嗎?還是其實你天天外食,蔬菜水果總吃不夠?上班工作忙碌,下班熬夜追劇,最後就是睡眠不足又缺乏運動,這些才是真正讓身體亮紅燈的原因。

要記得,保健食品是「補充營養缺口」,而非取代均衡飲食。如果三餐炒飯搭珍奶,消夜雞排配啤酒,再好的保健食品也救不了磨人體質。真正的健康是從源頭做起:飲食、作息、壓力管理才是關鍵!

營養師建議:

保健食品不是不能吃,而是要「聰明吃」,尤其對慢性病友來說,挑選更要格外留心。

如果願意從生活做起、理性看待保健食品的角色,它就能成為你健康路上的小幫手,而不是誤入歧途的推手。選擇時記得:看清楚、問專業、生活先改變,再來談補充!

 


本文作者:tenland®營養師 郭師妙

國家高考合格營養師及國家高考合格護理師

專長:營養諮詢/營養教育推廣專業授課/菜單設計/營養分析/健康活動推廣

介紹:擁有超過15年教學醫院與護理之家臨床經驗,除了營養專業外,同時也熱衷空中瑜珈、健身運動,深信飲食與運動,對健康有絕對重要性,想提醒大家,永遠記得健康是第一,也應該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