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尿酸一直以來都是醫美與保養界的熱門關鍵字,許多人熟悉它用於注射填補與外用保濕,但你知道嗎?其實玻尿酸也能「吃」!自從台灣開放玻尿酸作為食品原料後,相關保健產品如雨後春筍般上市。

然而,市面上的玻尿酸產品琳瑯滿目,從分子大小、來源方式到攝取量、配方設計各有不同,也讓消費者常感到無從選擇,本篇文章將帶你一次搞懂關於玻尿酸的關鍵秘密。

什麼是玻尿酸?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 HA)又稱透明質酸鈉,最早是由牛眼玻璃體中分離純化而發現,人體可自行生產,一般飲食中含量較少,體內是透過胺基酸(N-乙醯葡萄糖胺)與醣基(D-葡萄糖醛酸)不斷聚合而得,傳統上多用於醫療用途,如關節保健、眼科手術等,自2017年台灣開放為可供食品食用後成為保健食品新寵兒。

為什麼會需要補充玻尿酸呢?

隨著年齡增長,體內玻尿酸含量會逐漸下降[1],因此補充玻尿酸成為許多人健康維持與青春美麗的重要方法。

玻尿酸的2種萃取來源方式

目前保健食品中所使用的玻尿酸來源,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動物性來源」與「微生物發酵來源」,其中微生物發酵來源由於純度高、過敏風險低、符合素食需求,成為目前主流選擇。

1. 動物性來源(葷)

過去玻尿酸主要來自雞冠等動物組織萃取,但因提取過程較為複雜,可能含有動物蛋白或其他雜質殘留,導致過敏風險較高,以市場上知名品牌Mobilee® 雞冠萃取玻尿酸為例,其規格為玻尿酸濃度 > 60 %。

2. 微生物發酵來源(素食)

隨著技術進步,透過微生物發酵(如利用 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生產高純度玻尿酸已成為主流,這類玻尿酸過去多應用於醫療,台灣自 2017 年起正式開放作為食品使用,以市場上領導品牌Hyabest®微生物發酵玻尿酸為例,其規格為玻尿酸濃度 > 95 %。

這種方式的優勢包括:

  • 高純度:玻尿酸含量可達 95% 以上,雜質少。

  • 低過敏風險:不含動物性蛋白,適合敏感體質者。

  • 全素可食:製造過程無動物犧牲,符合素食與環保趨勢。

玻尿酸的4大補充方式

玻尿酸是現代人常見的保健與美容補充成分,市面上補充玻尿酸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四大類:食用型、外用型、注射型與天然食材來源。每種方式的作用原理、吸收路徑與應用情境皆不同,以下為你逐一解析。

1. 食用型玻尿酸(膠囊、飲品等)

口服玻尿酸產品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補充方式,透過消化道吸收後進入體內達到健康維持、青春美麗,常見的劑型包含:

  • 膠囊/錠劑:方便食用、劑量穩定,是多數人選擇日常保養的形式。

  • 飲品型:常見於美容飲中,香料、色素等添加物多,常搭配膠原蛋白、維生素C等成分。

  • 粉末型/顆粒包:適合不喜歡吞膠囊的人,可加水沖泡飲用。

口服玻尿酸適合想透過「由內而外」方式進行長期保養的人,但需持續補充一段時間才較可能看到變化。

2. 外用型玻尿酸(保養品)

外用型玻尿酸是指添加於各類保養品中的玻尿酸,例如:

  • 化妝水、精華液、乳液、面霜

  • 面膜、凝膠、噴霧

這些產品的玻尿酸主要作用於角質層表面,幫助皮膚鎖水、維持濕潤,改善乾燥與粗糙感,市面上常強調分子大小不同對效果的影響。

外用玻尿酸可提供立即的滋潤感,屬於日常護膚輔助,但無法深入體內。

3. 注射型玻尿酸(醫療用途)

注射型玻尿酸屬於醫療或醫美用途,需由專業醫師操作,應用方式包含:

  • 真皮注射:用於填補皺紋、增加臉部飽滿度,達到立即美容效果。

  • 關節注射:作為關節潤滑液補充,有助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不適感。

這類方式屬於局部作用、見效快、但價格高與風險相對較高的選項,並可能伴隨腫脹、瘀青等恢復期。

此方式屬於醫療行為,建議有需求者應諮詢專業醫師,並非一般營養補充方式。

4. 天然食材來源玻尿酸

玻尿酸本身存在於動物的結締組織與關節中,因此某些食材天然含有玻尿酸或其前驅物,包括:

  • 雞冠、雞腳、雞皮

  • 豬皮、豬腳

  • 牛筋、魚皮、魚鱗等

這些富含黏多醣的部位經烹煮後會釋放出膠質,可能含有玻尿酸,但人體實際吸收的是經分解後的小分子成分,效果受個人體質與烹調方式影響較大。

天然食材適合喜歡飲食調養者,但含量與吸收效果難以精準掌握,不如補充品穩定。

玻尿酸的大中小分子有什麼差異與好處

在討論大、中、小分子玻尿酸時,市面上常見的分法是依照分子量 (Daltons, Da) 的多寡進行粗略區分,例如,有些品牌會以100萬Da以上稱為大分子,50~100萬Da稱為中分子,50萬Da以下則歸類為小分子,但其實並沒有全球統一或法規頒布的固定劃分,以下採用業界常用的分子量區間做說明。

 

特色/優勢

常見應用

大分子

- 分子量可達 100~180 萬Da以上

- 黏度高,能於表面形成保濕膜

- 外用塗抹:提供表層保水力

- 醫療應用:關節潤滑、眼科手術

中分子

- 分子量約 50~100 萬 Da

- 保濕度與滲透度兼具

- 製程難度與成本居中

- 外用塗抹:兼具表層與淺層保濕

小分子

- 分子量通常 < 50 萬Da

- 滲透與吸收度相對較高

- 口服小分子可較易被人體吸收

- 口服保健:青春美麗、行動靈活

- 醫學美容:精細部位的填補

1.大分子玻尿酸

分子量範圍:多在 100~180 萬 Da 以上,也可能高達 200 萬 Da。

主要特色

  1. 表層保護、黏度高:大分子玻尿酸黏度大,易於形成保水膜,減少水分散失。

  2. 醫療應用:在關節或眼科手術中提供潤滑與保護。

2.中分子玻尿酸

分子量範圍:約 50~100 萬 Da,根據不同產品或研究可能有略微差異 (Hinz et al., 2020)。

主要特色

  1. 保濕度與滲透度平衡:相較大分子,能稍微深入皮膚淺層;相較小分子,黏度與表層保水力更佳。

  2. 應用多元:在保養品(外用塗抹)能看到中分子 HA 的蹤影。

3.小分子玻尿酸

分子量範圍:通常低於 50 萬 Da,有些產品甚至標榜可達 10 萬 Da 以下。

主要特色

  1. 較佳的吸收度:分子量降低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2. 醫學美容:若應用在醫美,可進入較深層

  3. 口服保健,生物利用度更優於大分子。

哪些族群適合攝取玻尿酸呢?

愛美族

玻尿酸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適當由食物中補充,有助於青春美麗、養顏美容。

3C族

長時間與螢幕打交道,讓身體需要更多的玻尿酸維持工作表現,不論是追劇、趕報告、打遊戲,都適合補充。

銀髮族

退休生活要四處走透透,營養支持必不可少,除了廣告講的UC-2,玻尿酸也是重要複方之一,是精采退休生活的重要營養。

運動員

持續的訓練活動,更需要良好的營養支持,除了蛋白粉,靈活關鍵的玻尿酸也不可少。

大樓上班族

中央空調帶來舒適的氣溫,卻也帶走了空氣中的水分,容易過度乾燥,吹一整天的結果,下午容易感到不適,補充玻尿酸有助調整體質、保持舒適。

如何評估哪種玻尿酸補充方式更適合呢?口服、塗抹、注射玻尿酸的關鍵差異

目前市面上的玻尿酸補充方式大致可分為口服、塗抹與注射三類,各有其應用場景與特色:

  • 口服玻尿酸
    屬於營養補充品,透過消化吸收,由內而外調整體質、維持健康與青春美麗。適合長期保養者,但通常需要持續補充一段時間才會看到效果。

  • 塗抹式玻尿酸
    常見於保養品中,主要在皮膚表層形成保濕膜,有助於鎖水與降低乾燥感。提供短期滋潤效果,但無法深入真皮層,適合日常護膚搭配使用。

  • 注射玻尿酸
    由專業醫師操作,直接注入真皮層或關節腔,可立即填補凹陷、改善細紋,或提供關節潤滑,屬於醫療美容或治療範疇。效果顯著,但須考慮恢復期與醫療風險。

以上三種方式各具優勢,可依個人需求、目的與接受度選擇適合的補充方式。

延伸閱讀:口服玻尿酸是什麼?好處、副作用、適合族群與挑選原則介紹

玻尿酸可以透過食物來補充嗎?

雖然食物中直接含有的玻尿酸含量並不高,但透過富含膠質或幫助身體合成玻尿酸的食材,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補充玻尿酸,例如:

含有玻尿酸的食物:

骨頭湯/高湯:動物骨骼與軟骨含有多種黏多醣,如軟骨素、葡萄糖胺、玻尿酸等。長時間燉煮的骨頭湯、雞爪湯或魚骨湯,雖然其中玻尿酸含量通常不算太高,但其中的黏稠物質含有益成分。

帶軟骨或筋腱的肉類:如雞軟骨、豬腳或牛筋等部位,含有較多結締組織,烹調後的濃稠膠質,除了膠原蛋白,也可能帶有少量玻尿酸及其他蛋白聚醣。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透過燉煮取得的玻尿酸或其他膠質,最終能被人體吸收多少,仍會因烹調方式或個人消化吸收能力有所差異。

 有助於玻尿酸合成的食物:

合成玻尿酸需要一系列酵素與營養素參與,若能均衡攝取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必需胺基酸,可間接促進身體的玻尿酸生成,尤其建議多補充以下幾類食物: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例如柑橘類、奇異果、芭樂及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在促進膠原蛋白形成與增進體內結締組織生成扮演重要角色。

富含鎂、鋅等礦物質的食物:像是堅果、種子、全穀、深綠色蔬菜、海鮮等。鎂有助於身體正常代謝,鋅為多種酵素的成分、可增進皮膚健康、有助於皮膚組織蛋白質的合成。

營養師提醒:比起直接從保健食品或玻尿酸產品攝取,僅靠一般飲食來獲得足量玻尿酸往往相對困難,建議可將此做為基礎保養,再視情況考慮額外的口服補充。有些人對於高嘌呤或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豬腳、牛筋)需要有所節制;也有人可能需要小心熱量或膽固醇攝入,需因人而異調整。

挑選玻尿酸的注意事項

市售玻尿酸產品眾多,該如何從中選出安全又有感的補充品?只要掌握以下四大原則:「安全性、玻尿酸含量、添加物、檢驗報告」,就能避開踩雷、挑對產品。

安全性:來源與檢驗是關鍵

  • 口服玻尿酸常見兩種來源:動物萃取與微生物發酵。

  • 動物來源需確認是否有檢疫證明,避免衛生疑慮。

  • 微生物來源較常見於高品質產品,純度高、較少致敏風險,並可提供溶血性測試報告與COA分析證明。

例如日本專利 Hyabest® 就具備完整安全檢測報告,適合重視純淨與安全性的消費者。

玻尿酸含量:是否達到每日建議量?

依台灣法規,口服玻尿酸建議每日上限為 80毫克,選購時可從外盒或產品頁面確認:

  • 每顆(包/瓶)含量是多少?需幾份才能達標?

  • 複方產品是否清楚標示玻尿酸含量,避免被其他成分轉移焦點。

看清每份用量與每日建議攝取量是否對應,是挑選重點之一。

添加物:越簡單越安心

不同劑型的產品添加物差異大:

  • 膠囊劑型通常添加物較少。

  • 錠劑、果凍、液劑可能含香料、色素或甜味劑。

選購前建議:

  • 仔細閱讀產品外盒成分標示,而非僅參考官網。

  • 比對產品包裝與網站資訊是否一致,確認無誤導成分宣稱。

檢驗報告:確認產品品質穩定

優質品牌會提供逐批檢驗報告,而非僅首批資料。

挑選時可留意:

  • 檢驗是否涵蓋重金屬、微生物、西藥等檢驗項目。

  • 報告上是否有清楚標示製造日期與有效期限,並與商品實際批號一致。

若品牌僅提供模糊或過時報告,建議主動詢問是否可提供最新生產批次的檢驗資訊。

在挑選玻尿酸產品時,記得掌握四大重點:安全來源(例如是否有溶血性測試)、每日補充是否達建議攝取量(台灣建議為80毫克)、是否避免多餘添加物(例如人工色素、香料),以及品牌是否提供可靠的逐批檢驗報告。
口服玻尿酸是一種能由內而外調整體質、長期保養的好選擇,尤其適合忙碌生活中想持續補充青春能量的人。


如果你在找一款安心又有效的玻尿酸產品,【晶亮禮物】C3G金盞花葉黃素玻尿酸所使用的日本專利 Hyabest® 微生物發酵玻尿酸,不僅純度高達95%,還提供完整第三方檢驗報告,讓你補充美麗更安心。

參考資料

1.Papakonstantinou, E., Roth, M., & Karakiulakis, G. (2012). Hyaluronic acid: A key molecule in skin aging. Dermato-Endocrinology, 4(3), 253–258. https://doi.org/10.4161/derm.21923

 


本文作者:tenland®營養師 Alyssa

國家高考合格營養師

專長:保健食品研發/保健食品教育訓練

介紹:曾為醫院臨床營養師,後至保健食品行業服務,具10多年保健食品開發經驗,熟悉各種保健食品原料與配方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