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新客限定!加入官方LINE,首購最高現折200元!立即加入⇀
隨著人們對天然、植物性鈣補充劑需求的增加,海藻鈣作為傳統鈣補充劑的替代品越來越受歡迎,但它真的比較好嗎?本文將深入探討海藻鈣的科學原理、鈣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富含鈣的頂級食物以及什麼時候是攝取鈣以達到最大吸收效果的最佳時機。
海藻鈣是一種從海洋中的紅藻 (Lithothamnoum calcareum)中萃取而來的天然鈣質,它是一種少數可以進行鈣化作用的大型珊瑚科藻類,因為具有微紅色,所以被稱為紅藻。
不同於來自開採石灰岩(化學礦物)的碳酸鈣,海藻鈣具有獨特的蜂巢狀結構,讓鈣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相較於傳統的碳酸鈣或檸檬酸鈣,海藻鈣不僅鈣含量高,還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素食者和乳製品過敏者的理想鈣質來源。
鈣,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礦物質,其中99%存在骨骼與牙齒內,除了能幫助我們維持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及健康,剩下的1%看似總量不多,但在許多生理機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鈣的功效二~五),以下就來為您詳細介紹鈣的五大功效:
骨骼的鈣主要以羥磷灰石(hydc28e61roxyapatite)之化合物形式與膠原蛋白結合。
鈣是凝血因子之一,參與凝血作用,幫助血液正常的凝固功能。
鈣離子的濃度改變有助於肌肉與心臟的正常收縮及神經的感應性。
鈣能活化凝血酶元(prothrombin)轉變為凝血酶(Thrombin),幫助血液凝固功能。
鈣可影響通道的開啟或關閉,進而調控細胞的通透性。
鈣質為台灣人攝取狀況最差的礦物質營養素,4 歲以上的鈣攝取量均未達建議量[1],所以幾乎可以說全年齡都需要補鈣,除了多攝取含有較高鈣質的食物、每天1~2杯牛奶外,對於牛奶過敏或少喝牛奶的族群,適當食用補充劑也是增加攝取的方法之一。
成人要達到每日1000毫克的鈣攝取,日常飲食中約有一半的鈣是來自鮮奶或奶製品(每日1~2杯奶),對牛奶過敏或不吃奶製品的人來說很難達標,而海藻鈣來自植物,因此它是避免乳製品的人群的絕佳選擇。
隨著年齡的增長,鈣的吸收自然會減少,因此像海藻鈣這樣更容易吸收的形式對老年人特別有益。
海藻鈣不僅含有鈣,同時含有其他多種的礦物質如鎂、鈉,對於恢復和表現都有幫助。
成長期兒童與青少年正值生長發育期,需要多種營養素支持,而鈣質是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營養素,特別是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結果顯示,國人自4歲以上即有鈣攝取不足的問題,需要注意補充。
海藻鈣可能會有副作用。雖然海藻鈣普遍被認為安全,但任何營養補充劑若攝取過量或搭配不當,仍可能產生副作用。
每日攝取過量的鈣(>4000毫克)會促進高血鈣症(hypercalcemia)[2]、代謝性鹼中毒,出現嗜睡、噁心、嘔吐、心律失常等症狀,建議單次食用不要超過500~600毫克[3],成人每日補鈣不超過2500毫克[4],50歲以上不要超過2000毫克/天[4],並依個人體質調整。
營養師補充:海藻鈣中含有33%左右的鈣質,以單次食用鈣質不要超過500~600毫克做換算,大約是單次食用不要超過1515~1818毫克的海藻鈣。
海藻鈣(主要是其中的鈣質)可能與某些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尤其是抗生素(如四環黴素)、甲狀腺素與利尿劑等,建議服藥前後間隔2小時,避免影響吸收或藥效。
腎功能不全者若攝取過多鈣質,可能加重腎臟負擔;孕婦雖可補鈣,但應注意食用量,避免過度補充。
海藻鈣是否比傳統的碳酸鈣或檸檬酸鈣具有明顯的優勢?答案在於海藻鈣豐富的礦物質組成和易於消化的特性。
與傳統補充劑的比較:碳酸鈣雖然常見且便宜,但往往難以消化,對一些人來說會引發腸胃不適。檸檬酸鈣更容易耐受,但仍然缺乏海藻鈣中的額外微量礦物質。
吸收率:海藻鈣的生物可利用性更佳,身體可以更高效地吸收和利用它,優於合成形式的鈣。
環境影響:海藻鈣是可持續採收的,是對環境更友善的鈣質來源。
種類 | 來源 | 鈣含量 | 其他營養素 | 葷素 | 吸收率* | 知名品牌原料 |
---|---|---|---|---|---|---|
海藻鈣 | 紅藻 | 32% | 鎂2%+多種海洋礦物質 | 全素 | 尚無資料1 | Algalithe、Aquamin F |
碳酸鈣 | 礦石,例如石灰石 | 40% | 無 | 全素 | 39±3%[6] | - |
檸檬酸鈣 | 化學合成 | 21% | 無 | 全素 | 30±3%[6] | Jungbunzlauer |
甘胺酸鈣 | 化學合成 | 19% | 無 | 全素 | 尚無資料2 | NovoMin |
蛋殼鈣 | 蛋殼 | 34% | 無 | 蛋素 | 尚無資料2 | OVOCET |
牛奶鈣 | 牛奶 | 24~30% | 磷13% | 奶素 | 尚無資料2 | GermanCal |
魚骨鈣 | 魚骨 | 23~28% | 磷9~14% 膠原蛋白10~19% | 葷 | 尚無資料2 | Copalis |
建議選擇天然來源鈣,對身體最無負擔
*人體鈣吸收率的黃金標準方法為:雙重穩定同位素法結合定時 24 小時尿液採集[5],故目前並非所有鈣補充劑均有數據來源。鈣的吸收率受年齡、單次鈣攝取劑量影響很大,表格數值僅供參考。
目前尚缺乏完整人體吸收率研究,不過多數品牌標榜其來自天然藻類、含多種礦物,屬於市場近年受關注的天然鈣來源。
在細胞、動物模型中顯示出潛力,然尚缺人體試驗來確定實際吸收率。
鈣與其他營養素相同,會依據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建議量,以下是各年齡層每日鈣、換算成海藻鈣建議攝取量:
年齡 | 鈣(毫克) | 換算成海藻鈣(毫克) |
4~6歲 | 600 | 1818 |
7~9歲 | 800 | 2424 |
10~12歲 | 1000 | 3030 |
13~18歲 | 1200 | 3636 |
19歲以上 | 1000 | 3030 |
懷孕哺乳期 | 1000 | 3030 |
資料來源:DRIs第八版
舉例來說,成人的鈣攝取量依據衛福部的建議為1200毫克/天,而海藻鈣中含有鈣32~33%,若所有的鈣質都來自於海藻鈣,經換算後約需要海藻鈣3636毫克/天。
不過我們平時飲食中也會攝取到鈣質,台灣人只是沒有天天攝取乳製品的習慣,才會引起鈣質攝取量不足,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的資料顯示,成人每日的鈣質攝取量大約在600毫克附近。
若是採用補充不足的缺口的角度來看,1200毫克減去600毫克等於600毫克,補充品只要能補足600毫克,再加上由飲食中所攝取的鈣質,就能達成1200毫克/天的建議量。
採用以600毫克/天為目標作補充的話,經換算後約需要海藻鈣1818毫克/天。
海藻鈣本身含有約33%的鈣、2%的鎂與其他多種礦物質,都是重要的營養素,除了這些以外,如果可以搭配其他營養素,會更有利鈣質的吸收。
而要讓鈣質好吸收與好利用,人體還需要其他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D3與K2,維生素D可增進鈣吸收,維生素K可促進骨質的鈣化,是想要補鈣的朋友不可或缺的關鍵幫手,選擇含有這兩個輔助吸收成分的產品效果更佳。
市面海藻鈣品牌眾多,選對產品至關重要,營養師建議可從以下幾點檢視:
產品外標示的成分依據台灣法規規定需要標示「全成分」,且需要依照多到少順序排列,消費者可以透過產品成分資訊了解添加哪些原料,也可以知道產品的鈣質來自那些原料,有些產品雖然訴求海藻鈣,但很可能全成分中不只海藻鈣,也包含部分碳酸鈣等其他鈣質來源,希望挑選非化學來源鈣的消費者可以仔細觀看。
要讓鈣質好吸收與好利用,人體還需要其他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D3與K2,維生素D可增進鈣吸收,維生素K可促進骨質的鈣化,是想要補鈣的朋友不可或缺的關鍵幫手,選擇含有這兩個輔助吸收成分的產品效果更佳。
延伸閱讀:維生素K是什麼?K1與K2有何不同?
一個好的產品除了好的原料,製造過程也很重要,除了挑選具有HACCP、ISO22000的製造工廠,產品是否逐批送檢是消費者最容易判斷好壞的標準,例如灌鈣禮物每一批都會檢驗輻射、農藥、西藥、塑化劑、重金屬、微生物等多項檢驗,就是希望消費者可以吃得安心。
海藻鈣本身就是一種食物,來自鈣化的大型珊瑚科藻類。
海藻鈣「睡前吃」比較好,因為以下3個原因:
減少食物干擾: 睡前服用可避免鈣質與其他食物中的礦物質(如鐵、磷)產生競爭,影響吸收。
幫助入睡: 鈣有助於肌肉與心臟的正常收縮及神經的感應性,幫助放鬆身心,改善睡眠品質。
配合生長與修復:人體在晚間睡眠時,是身體生長與修復的旺盛時期,此時有充足的鈣質有利於身體健康。
海藻鈣推薦吃法為「睡前吃」,詳細原因如上題。
海藻鈣不宜與藥物一同食用,例如抗生素、鐵劑等,應與海藻鈣錯開2小時,以免互相干擾吸收。
優質海藻鈣補充首選【灌鈣禮物】法國海藻鈣鎂蕎麥D3鷹嘴豆K2全配方,來自法國布列塔尼純淨海域的海藻鈣,搭配日本築野食品的米糠濃縮鎂、來自蕎麥的維生素D3與鷹嘴豆發酵的維生素K2,獨家SYNFECT™ 配方設計完整協同鈣更好的作用。
tenland®天嵐里物產品全系列採用減法保健理念設計,【灌鈣禮物】配方無多餘賦形劑、精簡多餘包裝、FSC森林認證紙張與大豆油墨印刷,只給你的身體與地球環境需要的!如此純淨的產品,最適合全家人全年齡補充!
參考資料:
2.Sareen S. Gropper, Jack L. Smith, and Timothy P. Carr.原著 營養生化學. Translated by 趙振瑞, 陳玉華, 邱琬淳, et al., 2nd ed., 華騰文化, 2023, pp. 11–17.
3.Sareen S. Gropper, Jack L. Smith, and Timothy P. Carr.原著 營養生化學. Translated by 趙振瑞, 陳玉華, 邱琬淳, et al., 2nd ed., 華騰文化, 2023, pp. 11–5.
4.Institute of Medicine,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Calcium and Vitamin D.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11.
5.Ceglia L, Abrams SA, Harris SS, Rasmussen HM, Dallal GE, Dawson-Hughes B. A simple single serum method to measure fractional calcium absorption using dual stable isotopes.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2010 Oct;118(9):653-6. doi: 10.1055/s-0029-1234088. Epub 2009 Oct 23. PMID: 19856249; PMCID: PMC4640182.
6.Sheikh MS, Santa Ana CA, Nicar MJ, Schiller LR, Fordtran JS. Gastro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calcium from milk and calcium salts. N Engl J Med. 1987 Aug 27;317(9):532-6. doi: 10.1056/NEJM198708273170903. PMID: 3614304.
本文作者:tenland®營養師 Alyssa
國家高考合格營養師
專長:保健食品研發/保健食品教育訓練
介紹:曾為醫院臨床營養師,後至保健食品行業服務,具10多年保健食品開發經驗,熟悉各種保健食品原料與配方搭配。